【資料圖】
海洋上的潮汐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月亮和太陽對地球的引力引起的,在垂直上表現(xiàn)為上升和下降,水平上表現(xiàn)為漲潮和退潮。在我國多數(shù)海區(qū),海水漲落周期大多為半日潮(海水在白天一漲一落,夜間一漲一落);少數(shù)地區(qū)為全日潮(一個晝夜一漲一落)。正是因為我們國家海區(qū)多為比較規(guī)律的半日潮,潮差較大,所以比較容易認識和觀察潮汐的變化規(guī)律。
潮汐兩字連用最早出現(xiàn)于《管子》一書,“朝(潮)夕(汐)迎之,則遂行而上”,論述了航海和潮汐的關系,后來逐漸把白天海水漲落叫潮,夜間的海水漲落叫汐,合稱潮汐。在遙遠的古代,我國先民發(fā)現(xiàn),大海上的潮汐漲落與月亮有著某種神秘的關系。
現(xiàn)見中國古籍最早對海洋潮汐現(xiàn)象做出科學解釋的,是東漢著名學者王充的《論衡·書虛》。書中提出“濤之起也,隨月盛衰”,指出潮汐的漲落是隨著月亮的運動而發(fā)生的。
公元8世紀中后期,唐朝科學家竇叔蒙著《海濤志》,是我國最早的潮汐學專著,對潮汐的成因進行了細致的論述和研究。竇叔蒙指出了潮汐的產生是由月亮運行所致,每天的漲落時間是不同的,每月的潮汐是相同的,有一定的規(guī)律,為一天的高低潮時推算,建立了科學的圖表法。
他對潮汐運動進行了定量計算,算出的高潮至下一次高潮時的平均時間間隔為12小時25分鐘14.02秒,后一天的高潮約平均推遲50分鐘28.04秒。這兩個數(shù)字與現(xiàn)在的12小時25分鐘和50分鐘是一致的。竇氏提出的朔望月的圖表法是目前收集到的世界上最早的潮汐預報方法,它比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歐洲最早的倫敦橋漲潮時間表(公元1213年)還要早大約450年。
對潮汐的研究,我國在宋代達到高峰,宋朝天文學家余靖曾親自到通州海門和廣州武山觀測海水進退與月球運動的關系,根據(jù)實測形成了“月亮起潮論”,并將之寫入《海潮圖序》?!俺敝疂q退,海非增減,蓋月之所臨,則水往從之?!庇嗑刚J為潮汐的漲退并不是因為海水有所增減,而是因為月亮的位置變化,影響了水的流向。
《海潮圖序》成為中國科技史上一篇極為重要的文獻。英國科技史家李約瑟指出:“在十一世紀中,即在文藝復興時期以前,他們(指中國)在潮汐理論方面一直比歐洲人先進得多?!?/p>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