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機器人機械臂自主運動,支架在血管腔內進行了精準釋放,血管狹窄完全解除!
近日,海軍軍醫(yī)大學附屬長海醫(yī)院血管外科陸清聲主任所帶領的血管腔內微創(chuàng)手術機器人團隊,繼今年8月成功完成世界首例主動脈瘤機器人腔內修復術之后,順利實施世界首例下肢動脈機器人支架成形術。兩次手術均使用了由他們自己研發(fā)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血管腔內機器人系統(tǒng)。
當天上午9點,機器人手術正式開始。通過將術中影像數據和術前CT數據進行精確匹配,手術機器人順利完成導絲配合導管通過血管病變處,造影明確定位后,在視覺反饋機制的保護下,機器人將血管腔內支架沿導絲準確輸送至預定部位。隨后通過機器人機械臂的自主運動,進行了支架精準釋放。術后即刻造影顯示支架定位良好,血管狹窄完全解除,手術圓滿成功。手術過程順利,總時長約1小時。與傳統(tǒng)介入手術相比,術中術者透視時間縮短90%,出血不到10ml,極大提升了手術效率和手術安全性。
該院血管外科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完成了國內首例腹主動脈瘤腔內修復術,但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陸清聲團隊發(fā)現,盡管血管腔內介入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手術操作基本方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從而形成的兩大難題亟待解決。一是術者術中所受到的放射性損傷風險,二是傳統(tǒng)血管腔內介入手術操作主要依靠術者的經驗和“手感”來進行判斷,難以滿足治療“標準化”和“精準化”的需求。
血管腔內介入手術機器人的出現,為這兩個難題的解決開啟了新的思路。但國外已上市的腔內手術機器人要么只能用定制的手術器械,費用昂貴;要么只能完成特定的部分手術操作,難以推廣。針對這一系列難題,陸清聲帶領團隊自2011年開始,自主研發(fā)國產通用型血管腔內介入手術機器人。這套機器人系統(tǒng)不僅能夠完成所有血管疾病的腔內微創(chuàng)治療,還適用于目前各型血管腔內治療器材,保證患者在不增加額外支出的基礎上,能夠享受機器人所帶來的精準化治療優(yōu)勢。
“這套機器人系統(tǒng)已經能夠完成下肢動脈疾病腔內微創(chuàng)治療的全過程,真正實現了高精準化操作來保證患者安全性,術者也能夠在無輻射的房間內進行治療操作,提升了術者的手術安全。”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血管外科分會下肢動脈學組副組長、上海醫(yī)學會血管外科分會下肢動脈學組組長包俊敏教授在全程指導整臺手術后評價道,“接下來,在血管腔內介入機器人的基礎之上輔以人工智能技術輔助,將能夠進一步優(yōu)化診療過程,讓更多患者從中獲益。”
責任編輯:Rex_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