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 >

冬殘奧冠軍有可能戰(zhàn)勝冬奧冠軍嗎?

新華社河北崇禮3月12日電(記者劉博、鄭直、朱青)清華大學的團隊研發(fā)了滑雪假肢,為寒冷感知不敏感的截癱運動員開發(fā)了保暖護具;國產智能仿生手幫助上肢殘疾的賈紅光順利完成了冬殘奧火炬?zhèn)鬟f……

3月2日,火炬手賈紅光在天壇圜丘傳遞城市火種火炬。新華社記者夏一方攝

在這屆冬殘奧會上,我們看到了更先進、更多元、更體貼的助殘科技,為運動員提供更舒適便利的生活,也幫助運動員提高了成績。

科技助殘未來還會有更多應用。例如視障運動員滑雪需要領滑員,而隨著通信技術的發(fā)展,視頻實時傳送給領滑員,視障運動員或許可以通過“在線”聽提示獨立完成高山滑雪比賽。

顯而易見,科技進步正在為殘疾人運動員帶來更多可能性。這不由得讓人暢想,未來殘疾人運動員會不會在某些項目上成績超越健全人?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當通過器械提高身體機能、完成肉身難以完成的動作成為常規(guī)操作——就像我們在科幻電影里看到的那樣,那么殘疾人和健全人還有多少差異呢?

事實上,肢體殘疾運動員已經能像健全運動員一樣馳騁賽場。多虧了碳纖維這種新型材料,截肢運動員得以使用輕巧、有彈性和緊湊的假肢或跑步“刀鋒”來代替小腿和腳踝。碳纖維假肢的普及是殘奧會歷史上的重要分水嶺。田徑賽場上,在此之前截肢運動員的百米成績從未突破13秒,碳纖維假肢出現后,運動員的成績開始高歌猛進,如今在最快的組別,這一紀錄距離10秒大關已經不遠了。

如果有一天你看到冬殘奧會成績超過了冬奧會,別驚訝!這很可能會發(fā)生。當然這有待技術的進一步提升和身體潛能的進一步激發(fā)。

正在進行的北京冬殘奧會上,雖然有6個項目與冬奧會相同,但比賽賽道、賽制等都有所不同,例如單板滑雪項目在賽道長度和難度上均有所降低??陀^上,冬殘奧會選手的成績還追不上健全人。這主要是因為針對殘疾人的訓練方法目前還不及健全人的完備,助殘設備也還沒能彌補殘疾人與健全人在身體條件上的差異。

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許這兩點在客觀上都將不成為問題。

衡量運動員水平,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同場競技。從規(guī)則上講,奧運會沒有排除殘疾參賽者。只要成績達到奧運資格線,或是通過奧運資格賽,殘疾人運動員同樣能參加奧運會,在乒乓球、鐵人三項、田徑等比賽中就曾有殘疾人選手參加奧運會。

3月11日,中國選手劉夢濤在北京冬殘奧會冬季兩項男子長距離(坐姿)比賽中獲得冠軍。新華社記者胡超攝

體育競技的基本原則是公平競賽。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因為會造成不公平的競爭,所以才有了殘奧會和其他殘疾人賽事。反之,殘疾人運動員也可能通過助殘裝置獲得相對于健全人的競爭優(yōu)勢。我們已經有過這樣的例子。

曾有雙腿截肢運動員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用“刀鋒假肢”參加了男子賽跑。但后來國際田聯(現世界田聯)組織了一批專家,經過測量分析認為,殘疾人運動員的碳纖維假肢跑起步來比健全人省力17%,構成了新的不公平競爭。

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發(fā)展了百余年,其核心價值在于挑戰(zhàn)人類自身的身體極限,因此在技術爆炸的時代,奧林匹克的舵手們一直在審慎地調整和把控著高科技裝備和技術的使用界限。否則,在智力運動領域發(fā)生的“阿爾法狗”橫掃世界圍棋高手的事情,恐怕也已經發(fā)生在奧運賽場。

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技術的更新以及觀念的變化,我們將更加不可避免地面對這個體育倫理的問題——在競技中,科技到底應該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守住公平競賽的底線?同時我們也相信,人類將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讓它既符合時代潮流,又不放棄價值底線。

新華社記者李博攝

智能仿生手生產公司強腦科技相關負責人就認為,科技輔助的作用是最大限度地解決冬殘奧運動員在生活上的顧慮,幫助他們以更專注的精神和更飽滿的狀態(tài)投入到訓練和比賽中,去實現他們的奧運夢想。

無論科學技術走到哪一步,激發(fā)潛能、重塑信心、獲取勇氣和希望才是殘奧會的初衷。

體育也好,科技也好,都是人類創(chuàng)造更美好未來的助力。以人為本,是一切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編輯:劉陽、吳博文、周欣、段雨彤(實習)

關鍵詞: 北京冬殘奧會

責任編輯:Rex_01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