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國內(nèi) >

【2021共舞長江經(jīng)濟帶】尋“秘”十月太陽歷文化公園 感受彝族先民古老智慧

在云南楚雄,有一種被稱為“彝族十月太陽歷”的古老歷法保留至今,因為有較強的實用性和精準性,它被廣泛運用于彝族先民的生產(chǎn)生活當中。12月21日,2021“共舞長江經(jīng)濟帶·探源千年文脈”網(wǎng)絡主題活動走進坐落于楚雄市郊的“太陽歷文化公園”,一起探尋“彝族十月太陽歷”的奧秘,感受彝族先民的古老智慧。

據(jù)園內(nèi)講解員介紹,太陽歷文化園以彝族十月太陽歷法為標志,集中展示彝族歷史文化、建筑風格、民族風情。它始建于1998年,是99昆明世博會分會場,2016年3月進行了提升改造,總占地面積由527畝擴展到926畝。改造后的文化園成為了國內(nèi)頗具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彝族歷法主題文化園。

“彝族十月太陽歷”顧名思義,它是將一年分成10個月,每個月36天,過完10個月的5至6天稱為“過年日”,4年平均為365.25天,與回歸年365.2422天僅相差0.0078天,其精確度可見一斑。

太陽歷文化公園共有4道大門,分別是東門虎門,西門龍門,南門葫蘆門,北門鷹門,均是彝族人民圖騰崇拜的縮影。園內(nèi)太陽廣場是每年彝族人民舉行火把節(jié)和其他重要活動的主會場,占地面積1000多平米,可容納近萬人開展活動。中間的大火盆高1.4米、直徑達6米,周圍圍繞著六個小火盆,在向人們講述著彝族“六祖分支”繁衍發(fā)展的故事,也寓意著彝族人民的團結(jié)奮進。

廣場上最具特色的建筑要屬觀象臺,它是一座大型的圓形祭壇,也是一座精準的節(jié)令觀測臺,是彝族古老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觀象臺呈圓形,占地7.83畝,共分為三臺,從上到下依次寓意著天、人、地,代表天、人、地合一。觀象臺共有五個樓梯口,代表著彝族十月太陽歷的五季,即春、夏、長夏、秋 、冬,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的“五行”觀念正是源于十月太陽歷一年分五季。

觀象臺頂部廣場矗立著十根圖騰神柱,用紅色赭沙石雕刻而成,紅柱的高、矮、粗、細和擺放的位置非常講究,是按照“畢摩”立桿觀測太陽以定季節(jié)的原理并通過天文學家的測定設計的,觀測效果十分精確。位居中央的是巨大的“祖先神柱”,直徑3.5米,頂端是“三女托太陽”不銹鋼雕塑,像一顆璀璨的星星閃爍在北斗星的正下方。

以祖先神柱為中心,正南方分布著天神柱和火神柱,正北方為葫蘆神柱,正東方排列著竹神柱、太陽神柱、虎神柱,正西方排列著龍神柱、鷹神柱、羊神柱。夜間站在祖先神柱下朝正北看葫蘆神柱柱頂,北斗星斗柄正下是“大寒”,斗柄正上是“大暑”。四個季節(jié)在日落時,太陽分別照射龍、鷹、羊神柱,柱影落在祖先神柱則標志著夏至、春分(秋分)、冬至的到來。

彝族先民以極具智慧的對大自然的洞察力,創(chuàng)造性發(fā)明的“十月太陽歷,它源出遠古三皇五帝之首的伏羲,距今已有一萬多年,歷史比古埃及太陽歷和古巴比倫的太陰歷要久遠得多。不僅是彝族文化瑰寶,更是全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和精神財富。

如今的太陽歷文化公園,早已成為以彝族十月太陽歷的古歷法為主要標志,集民族文化研究、民族風情展演、民族藝術交流、群眾娛樂休閑、商業(yè)經(jīng)營交流為一體,集中展示彝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一個彝族文化大觀園和動態(tài)博物館,它薈萃彝族文化于一園,充分體現(xiàn)中華彝族文化之精髓,是一個獨具特色的、全中國獨一無二的中國彝族文化園。(昆明信息港 記者劉雄斌

關鍵詞: 彝族 太陽歷 長江經(jīng)濟帶

責任編輯:Rex_01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