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葉制藥控股子公司博安生物再度遞交招股書,這家主要研發(fā)生物類似藥產品的公司已經連續(xù)兩年半錄得虧損。
11月30日,山東博安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安生物”)再度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主板上市,瑞銀集團和安信國際為聯(lián)席保薦人。此前5月,該公司也曾申請港股主板IPO。
博安生物全部營收均來自生物類似藥產品博優(yōu)諾的銷售收入,目前該公司尚未盈利,連續(xù)兩年半錄得虧損,2020年至2022年上半年已虧損約6.19億元。
(資料圖片)
據(jù)博安生物官網介紹,該公司成立于2013年,2020年被綠葉制藥集團(2186.HK)收購,從事治療用抗體開發(fā),專注于包括腫瘤、代謝、自身免疫及眼科等常見主要治療領域。目前博安生物在中國、美國及歐盟市場發(fā)展擁有2種商業(yè)化產品以及11種在研藥物,包括7種創(chuàng)新抗體候選產品及5種生物類似藥候選產品。
連續(xù)兩年半虧損,預期未來虧損額或增加
招股書顯示,博安生物連續(xù)兩年半未能實現(xiàn)盈利。2020年、2021年及截至2022年6月30日,該公司的收入分別為0元、1.59億元和2.21億元,相應的凈虧損分別為2.41億元、2.25億元和1.53億元。
對于虧損的原因,博安生物表示主要由于研發(fā)成本、行政開支以及銷售及分銷的開支超出公司收入。截至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該公司的研發(fā)成本分別為2.36億元、2.32億元及1.69億元;行政開支分別為436.4萬元、4216.5萬元及3756.3萬元;銷售及分銷開支分別為0元、5404.8萬元、1億元。
博安生物稱預期未來將繼續(xù)產生虧損,且虧損可能會隨著繼續(xù)開發(fā)候選藥物并開始臨床試驗等活動增加。
博安生物專注于提供創(chuàng)新生物制品及生物類似藥,目前已有兩款生物類似藥批準上市。2021年5月,該公司旗下首個生物類似藥產品博優(yōu)諾(貝伐珠單抗注射液)上市,獲批用于治療晚期、轉移性或復發(fā)性非小細胞肺癌和轉移性結直腸癌。該藥物在2021年約八個月內錄得收入1.59億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六個月錄得銷售收入2.2億元。目前,博安生物全部收入均來自博優(yōu)諾的銷售。
博優(yōu)諾銷售額增長的背后,是我國貝伐珠單抗市場的快速擴張。根據(jù)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我國貝伐珠單抗市場的規(guī)模由2017年的17億元增加至2021年的90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51.4%,預計2030年將增加至184億元。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我國擁有九種國家藥監(jiān)局批準的貝伐珠單抗,包括羅氏的參照藥及八種國產生物類似藥。
今年11月,博安生物的另一核心產品地舒單抗注射液(普羅力的生物類似藥)獲國家藥監(jiān)局的上市批準。該產品用于治療骨折高風險的絕經后婦女的骨質疏松癥,是全球首個獲批上市的普羅力生物類似藥。目前該款產品在歐盟處于I期臨床試驗,結果預期將于2023年下半年可得。
生物類似藥方面,除了上述產品,博安生物還正在開發(fā)安加維生物類似藥地舒單抗(BA1102)、歐狄沃生物類似藥納武利尤單抗(BA1104)以及度易達生物類似藥度拉糖肽(BA5101)等。
招股書顯示,博安生物產品管線中正在開發(fā)8種候選創(chuàng)新抗體藥及5種候選生物類似藥,其中11種已進入或已完成臨床試驗,或已獲得藥品審評中心的新藥臨床試驗批準。
規(guī)?;a方面,博安生物在煙臺擁有一個大型中試與商業(yè)化生產基地,其中配備多條生產線,中試生產及商業(yè)化生產產能分別為1700升和8000升。
2022年上半年營銷費達1億
博安生物注重營銷,該部分費用逐年增長。2021年博安生物營銷費用約為5400萬元,到2022年上半年該項目的支出已增至1億元。
國內市場布局方面,博安生物組建了專責營銷團隊。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該公司擁有由160名經銷商組成的廣泛經銷網絡。博安生物稱,計劃透過增加經銷網絡將其產品擴展至更多醫(yī)院,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其經銷網絡已覆蓋1247家中國目標醫(yī)院及機構。
除了自家營銷團隊,博安生物還依賴于與第三方推廣商合作。2021年5月,該公司與阿斯利康就博諾優(yōu)的推廣權簽訂為期5年的協(xié)議,授權阿斯利康在中國12個省市及自治區(qū)縣域市場獨家推廣權。2020年10月,博安生物與歐康維視簽訂10年期協(xié)議,授權后者負責完成BA9101III期臨床試驗的余下部分,并在中國進行商業(yè)化推廣。
對于公司未來面臨的競爭,博安生物表示,生物類似藥的準入壁壘與創(chuàng)新藥物相比較低,主要由于生物類似藥并無授予市場排他性的專利保護,而當生物類似藥獲準商業(yè)化時,參考藥物的專利將隨之失效。因此,包括該公司在內的生物類似藥市場參與者將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
目前生物類似藥還未被納入集采。自2018年開始,國家藥品集采主要針對化學藥,而第六批國家集采則選擇了生物藥胰島素。業(yè)內有觀點分析認為,這意味著生物類似藥集采或許不遠。安信證券在今年7月的一份研報中指出,從現(xiàn)有尚未被集采的品種來看,預計未來對行業(yè)影響較大的待集采品種主要為生物類似藥。2020年以來國內市場迎來生物類似藥密集上市,多個重磅品種在國內上市,整個行業(yè)競爭逐漸激烈,其中多款生物類似藥(貝伐珠單抗、阿達木單抗、利妥昔單抗等)已滿足集采條件,預計有可能在今明兩年迎來集采。
關鍵詞:
責任編輯:Rex_02